-
北京马甸桥腾退空间转型众创空间 建议建立官方名录促招商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大量地块,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空间。以马甸桥区域为例,一处原家具城经改造后成为科技企业聚集的众创空间,入驻企业贡献税收显著。有业内人士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腾退空间官方名录,推动资源高效利用。 一、疏解腾退空间转型成效显著 2016年,北京市启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仅西城区就腾退超过30万平方米存量空间。其中,马甸桥某商业体经八个月改造后转型为科技创新基地,吸引5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年税收贡献与改造前持平。此类案例证明,腾退空间的再利用能有效支撑城市产业升级。 二、信息不对称制约资源优化配置 尽管北京市各区累计疏解上千处地块,但市场存在明显信息壁垒。2023年调研显示,超六成创业者不了解腾退空间分布情况。部分优质场地因信息滞后长期闲置,而初创企业却面临选址难、成本高等问题,供需错配现象突出。 三、建议建立动态发布机制 有提案指出,可由市级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腾退空间资源库",按季度更新各区可开发利用场地信息,包括面积、区位、规划用途等核心数据。通州区2022年试点的"空间资源地图"显示,信息公开后场地利用率提升40%,证明制度化发布能有效盘活存量资产。 四、配套政策需同步完善 专家强调,名录建设需配套产业引导政策。海淀区2021年出台的"腾退空间科技企业入驻指引",通过租金补贴、税收优惠等组合措施,推动90%以上腾退地块在两年内完成科技型企业导入。此类经验可为全市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当前,北京市正处于城市更新关键阶段。建立透明、高效的腾退空间管理机制,既能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又能加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5-08-11
-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启动 打造亚洲生鲜枢纽新标杆
为强化首都农产品供应体系韧性,北京市正式启动亚洲最大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该项目将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和强化区域协同,为京津冀地区构建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网络注入新动能。工程在高质量推进中已吸引多领域投资者,展现出显著的招商引资成效。 一、战略定位与功能布局 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载体,该中心位于朝阳区黑庄户区域,毗邻京津、京沪等交通主动脉,承接城区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任务。项目总体规划借鉴国际先进流通枢纽经验,集成智能仓储、全链条温控、数字化交易平台三大核心模块。采用立体化交通组织方案,设计专用高架通道直通物流区二层,实现农副产品"进场不落地、转运零折损"的精准流通模式。根据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建设的应急储备库,可满足首都全域15天以上生鲜应急保障需求。 二、智慧化物流体系构建 依托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数字中台系统,实现从产地溯源到终端配送的全程可视化管控。核心区域配置智能分拣机器人集群,处理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以上。在交通组织方面,枢纽中心半径15公里内布设7个卫星仓,通过大数据算法实时调度冷链运输车队,确保25公里服务圈内2小时极速配送。此系统已获国际物流协会创新实践认证,为全球超大型生鲜枢纽提供技术范本。 三、空间规划与生态协同 主体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空间采用垂直分层设计:地下一层为恒温加工区,一层为大宗交易区,二至三层设置多温区智能仓储。创新性的双层交通枢纽实现货车、轻轨与货运无人机平台的立体衔接。在区域协作层面,与新发地市场形成"主枢纽+卫星市场"的网状体系,其中新发地侧重城市西部及京保石发展轴,而新枢纽重点覆盖城市副中心、亦庄新城及津冀毗邻区,双中心协同服务能力可覆盖2200万消费人口。 四、绿色运营与产业赋能 建筑采用光伏一体化屋顶设计,年发电量可满足中心30%运营能耗。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回收利用率达85%,成为国内首个取得绿色建筑三星认证的农产品枢纽。在产业驱动方面,项目联动河北、山东等6大农产品基地建设数字化供应联盟,推动"产地直供窗口"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损耗15个百分点。预计平台成熟后,每年可降低京冀地区生鲜流通成本超20亿元。 该项目标志着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进入集约化、智能化新阶段。随着主体工程推进,配套的金融结算中心、检验检测实验室等模块陆续投用,将构建起辐射东北亚的农产品贸易枢纽,为现代化都市农产品保障机制提供关键支撑。
2025-08-11
-
北京亦庄产业互联网研究院携手领域互联共筑IT生态新格局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招商引资战略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重要里程碑。国际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与领域互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双方将整合技术资源与产业生态,共同构建创新协同体系,加速高端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合作主体战略定位 国际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作为北京经开区重点发展的技术创新枢纽,依托国际化专家团队与高精尖产业集群基础,聚焦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该机构通过"研究+基金+联盟+公司"四位一体模式,构建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的创新链,致力于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平台。领域互联则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战场,其专业互联网服务平台覆盖芯片制造、面板显示、工业机器人等关键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能力。 二、核心协同领域 本次合作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在技术融合层面,领域互联将整合研究院的工业数据可视化软件功能,实现双方平台的技术接口互通与数据共享;二是在市场协作层面,依托研究院的战略联盟资源与领域互联的行业渠道,联合推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落地应用;三是在生态建设层面,共同搭建产业互联网标准体系,通过联合品牌活动扩大产业号召力,推动创新技术向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渗透。 三、产业赋能路径 基于双方互补优势,合作将分阶段实现产业赋能:第一阶段通过平台功能集成,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全流程数字化工具;第二阶段建立开放实验室,联合开展工业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攻关;第三阶段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以基金投资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重点服务芯片封装测试、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解决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孤岛问题。 四、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此次合作将强化北京经开区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先地位,助力当地形成"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场景验证-产业集群发展"的闭环生态。预计三年内将带动百家产业链企业接入平台,促进智能制造服务模式的规模化复制。同时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提供示范,推动高端制造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走廊建设,实现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的协同输出。 五、行业发展前瞻 在工业4.0加速演进背景下,研究院与领域互联的深度联动,标志着产业互联网从单点技术突破向生态协同的新阶段跃迁。双方通过打通学术研发与商业应用壁垒,为IT行业提供可复制的产学研合作范式,预计将催化形成涵盖技术标准、平台服务、金融支持的创新矩阵,为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树立新标杆。
2025-08-11
-
北京亦庄打造首都东南科创地标 智慧园区助力产业生态升级
随着首都产业升级步伐加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通过高端载体建设强化招商引资战略布局。移动硅谷创新中心作为区域标志性项目,近期通过首场推介活动向市场传递其融合生态、产业与生活的综合服务能力,为高精尖企业提供全周期成长空间。 一、国家级战略下的园区定位与使命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之一,亦庄近年重点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该创新中心在此背景下诞生,被纳入北京市"十四五"规划重点功能区,承担着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闭环的重要使命。项目依托区域已有的13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78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基础,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服务、资源共享三大平台建设,打造全链条产业生态。 二、复合型空间设计的创新实践 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该项目创造性采用"垂直产城"开发模式: 1. 立体产业架构:地下空间配备智能化物流系统,地面层布局无人驾驶试验区及新能源补给站,建筑中层设置共享实验室、中试平台,高层规划企业总部与研发中心 2. 绿色运营体系: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年均发电量达1200万度;雨水收集系统满足60%绿化灌溉需求;地源热泵技术使建筑能耗降低40% 3. 人文场景营造:住宅区引入适老科技、智慧安防等15类智能家居系统,商业街规划24小时无人便利店及AR导购场景,会议中心配备多语种实时翻译设备 三、产业服务平台的核心价值 创新中心突破传统园区服务边界,构建"三链融合"支撑体系: 1. 资金链:设立20亿元专项产业基金,配套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创新金融工具,可满足企业从种子期到Pre-IPO各阶段需求 2. 技术链:联合区域内12家国家级实验室打造共享科研平台,提供EDA设计云服务、芯片流片快速通道等专业支持 3. 人才链:建立跨企业技能认证中心,对接全球47所顶尖高校实训基地,提供人才公寓2000套、国际学校学位800个 四、城市更新与区域协同发展 项目对亦庄路东区形成重要战略支撑: 1. 交通网络重构:通过地下管廊连接地铁17号线,设置智慧公交微循环系统,建成后通勤效率提升50% 2. 产业空间再造:对原老旧工业区实施有机更新,保留6栋历史建筑改造为创新博物馆,新旧建筑融合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创新奖 3. 生态腹地延伸:园区绿化率突破45%,通过空中连廊串联南海子湿地公园,形成总长11公里的生态慢行系统 4. 区域协同效应:与8公里外信创园形成产业互补,构建涵盖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该创新中心在能源系统构建方面已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园区规划数据来源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公示文件;产业服务功能设计参考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创新服务载体建设标准》;金融配套措施依据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出台的科技金融服务细则。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关于产业空间集约化发展的要求,相关技术参数已通过住建部科技示范工程验收。
2025-08-11
-
北京亦庄科技企业集聚效应凸显 一季度市场主体扩容超预期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与营商环境优化,实现市场主体量质双升。最新数据显示,该区一季度新增科技企业占比过半,民营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区域经济结构持续向创新驱动转型。 一、科技企业引领增长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季度新设市场主体中,科技类企业占比达56.4%,同比增长23.8%。截至3月末,全区科技企业总数近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49.8%,凸显创新驱动发展特征。生物医药、航天科技等领域表现突出,如新落户的生物医药企业看中产业链聚集优势,而民营航天企业已在卫星导航、商业火箭等细分领域形成全国性产业集群。 二、产业生态优势吸引企业扎根 多家企业反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条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构成核心吸引力。区内不仅具备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还通过人才引进、行政审批提速等措施降低运营成本。以民营航天为例,不足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已汇聚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生态圈。 三、商事制度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通过“减证简政”改革,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企业开办流程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实现“一窗通办”。新建的企业服务大厅提供全程帮办,审批材料压减超30%,公章刻制等费用全免。此类举措使企业平均筹备周期缩短40%,进一步提升了投资便利度。 四、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深化 作为北京科技创新主阵地,该区正围绕高精尖产业布局创新资源。科技企业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带动研发投入强度保持高位。分析指出,市场主体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逐年提高,反映出区域经济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2025-08-11
-
北京亦庄数字科技创意园揭牌 打造科技文化融合产业新高地
2017年,北京亦庄数字科技创意园在北京亦庄召开的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正式揭牌。该园区的设立旨在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度高的数字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落地,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助力北京亦庄成为数字科技创意产业的重要集结地。 一、北京亦庄的战略定位与发展优势 北京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京“三城一区”战略布局中的“一区”,是首都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凭借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宜业优美的环境,北京亦庄吸引了众多高精尖企业在此聚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为数字科技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坚实基础与发展态势 在北京亦庄的产业布局中,文化创意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汇聚了一批科技文化融合度高的主导产业,涵盖文化装备、影视技术、设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2016年,北京亦庄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已成为北京市文创产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为数字科技创意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氛围和市场需求。 三、数字科技创意园的战略意义与建设模式 打造北京亦庄数字科技创意园,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自身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文创产业发展上做出的又一战略性安排。此举旨在实现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化布局,力争在全市范围内打造数字科技创意领域的竞争优势,推动北京亦庄成为科技文化融合的新高地。该创意园采取市区两级共建的方式,积极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动能,通过整合市区两级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四、园区的区位优势与重点建设内容 北京亦庄数字科技创意园落户在开发区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旁,与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同在一个屋檐下”,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为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产业支撑。园区建设重点内容丰富,包括搭建数字科技创新平台,推进文化装备类实验室和内容生产技术实验室建设,打造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引入和培育数字技术研发及装备企业,发展数字内容制作高端技术和模式,逐步形成数字内容创作与生产体系,推动电子竞技产业和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组建文化科技融合品牌活动,推进VR产业联盟建设等,多维度构建数字科技创意产业生态。
2025-08-11
-
北京8所高校创业园纳入市级孵化体系 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
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北京市通过整合高校资源,将8所高校创业园纳入市级孵化体系,构建“一街三园多点”服务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全链条创业支持。这一举措旨在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扩大创业服务覆盖面,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与高质量就业。 一、体系扩容强化辐射能力 2024年,北京市教委新遴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所高校创业园作为市级分园,与原有“中关村创业一条街”及良乡、软件园等3个市级创业园形成联动。分园需满足500平方米以上孵化场地、20支常驻团队等硬性标准,并开放30%空间接纳跨校团队,重点解决区域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众创空间等特色园区将结合健康医疗等专业领域,提供垂直化服务。 二、制度保障孵化质量 入选园区实施动态考核机制,建立团队准入退出、安全卫生等12项管理制度。北京工业大学创业园通过配备专职导师团队,近三年累计孵化项目170余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40%。市级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运营经费,要求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覆盖路演、实验等全流程需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孵化中心还增设了投融资对接模块。 三、学科交叉激发创新动能 各分园依托本校优势学科构建差异化孵化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歆创”孵化器聚焦语言服务与跨境商务,支持学生团队开发多语种AI工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基地则联合海淀区科技企业,为智能硬件项目提供中试平台。数据显示,跨学科团队入驻比例较体系扩容前提升25%,专利联合申请量显著增长。 四、服务网络覆盖全域发展 “一街三园多点”体系现已辐射北京市14个高校聚集区。北京工商大学创业园通过共享实验室资源,吸引昌平区5所高校团队入驻;良乡高教园分园则承接房山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形成“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下一步将重点完善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咨询、资源匹配等功能的数字化集成。 此次体系升级是北京市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关键步骤,通过高校载体扩容与服务下沉,预计每年可新增孵化项目300个以上,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08-11
-
北京CBD核心区Z14正大项目创新打造沉浸式安全体验馆
作为北京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CBD核心区Z14正大项目近日投用国内领先的沉浸式安全体验馆,由施工方中建三局自主研发设计。该馆通过六大实景模拟模块,将传统安全教育升级为多感官参与的互动培训,为建筑行业安全管控树立新标杆。 一、科技赋能构建全场景安全实训体系 体验馆采用"理论+实操+体验"三维教学模式,设置平衡木稳定性测试、消防器材智能演练系统、安全防护装备AR识别等模块。其中安全帽撞击体验装置运用液压传感技术,可模拟4种不同坠落物冲击力,数据实时传输至终端分析平台。综合用电培训区配备故障模拟电路箱,涵盖12类施工现场常见电气隐患。 二、事故案例库实现警示教育可视化 馆内建有行业首个4D事故案例沉浸剧场,通过270度环幕还原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典型事故场景。系统收录近五年全国建筑施工领域重大案例影像资料,结合力学分析模型动态演示事故链演变过程。数据显示,采用此类体验式培训可使从业人员安全违规率下降63%。 三、智能管理系统提升培训效能 所有参训人员需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注册,培训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系统根据岗位风险等级定制学习路径,例如高空作业人员需完成3小时VR高空行走模拟。培训档案自动生成二维码,与北京市住建委安全监督系统实现数据互通。 四、行业标准引领安全创新实践 该项目安全体验馆已通过国家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认证,其设计的22项技术参数被纳入新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规范》。中建三局表示,未来三年将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推广该模式,计划建设同类体验馆超200座,预计覆盖产业工人50万人次。 五、政企协同完善安全培训生态 北京市安监部门将此类体验馆纳入"安全生产月"指定参观站点,要求特级施工企业分批次组织学习。CBD管委会同步推出安全培训补贴政策,企业采购智能安全教具可享受30%的税收抵扣。专家指出,这种"体验式+数字化"模式将重塑建筑行业安全培训体系。
2025-08-11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冰雪新业态启幕 助力京津冀体育产业升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多项创新体育项目,包括四季滑雪场、全天候冰场及可拆卸泳池等设施,旨在打造全年无休的冰雪运动体验,推动区域文体旅融合。这一系列举措将强化冬奥遗产利用,为京津冀体育产业注入新动能。 一、四季滑雪场填补夏季运动空白 位于奥森公园南园的"尖锋旱雪四季滑雪场"采用特殊材料模拟雪道,实现全年运营。项目规划大众滑雪区、专业训练区及越野赛道,可同时满足休闲娱乐与竞技需求。其模块化设计允许根据季节调整坡道难度,为青少年培训提供标准化场地。 二、荷兰技术打造智能冰上空间 奥森北园的"冰世界"引进欧洲冷凝板系统,确保高温环境下冰面稳定性。1800平方米的主场馆配备专业冰球围挡,未来将拓展冰壶道功能。该技术能耗较传统制冰降低三成,体现绿色办奥理念。 三、水立方创新泳池推动全民健身 北广场的可拆卸无边际泳池采用模块化钢结构,支持快速组装迁移。其循环净化系统达到饮用水标准,特别适合开展水上安全培训。相邻的冰上运动中心建成后,将形成"冬冰夏水"的复合型场馆群。 四、文化IP激活奥运场馆价值 鸟巢通过艺术展览与文创开发盘活场馆资源,米开朗基罗特展展出文艺复兴时期珍贵复刻品。62款冬奥主题衍生品涵盖文具、家居等品类,部分收益将用于青少年体育公益项目。 五、区域协作共拓产业新局 此次三地联合推介会促成20余项合作协议,涉及装备研发、赛事运营等领域。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后冬奥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2025-08-11
-
北京保险产业园648地块主体封顶助力区域招商引资新篇章
近日,北京保险产业园648地块项目主体结构胜利封顶,标志着该核心项目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为石景山区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力,加速保险产业集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进展不仅夯实了区域建设基础,还释放出强劲的招商信号,推动未来产业生态升级。 一、项目基础与战略定位 北京保险产业园648地块作为石景山区“融合山水谋发展 建设首都西大门”旗舰项目的首开部分,承载着高端绿色发展的核心使命。该项目由中国保监会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决策,旨在打造国家级保险创新示范区。总建筑面积111449平方米,融合办公、商业、保险和酒店等功能,是百万平方米产业园区的重要起点。2025年地块成功获取,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其设计坚持“五个典范”标准,即高端产业、规划设计、智能管理、高端文化和生态文明。这确保了项目的全球竞争力,已吸引多轮潜在投资者关注,为石景山区招商引资开拓新渠道。 二、建设进程与质量管控 648地块主体结构施工于2024年启动,历时六个月实现封顶,严格遵循国家建设规范。石景山区建筑公司全程严控质量和安全,践行绿色三星建筑标准最高认证,确保施工环保高效。该工程已通过“结构长城杯金杯”验收,并获得“北京市绿色安全工地”表彰。技术创新融入环节,如智能管理系统和节能材料应用,减少资源消耗并提升效率。这一快速进展展示了工程管理的卓越,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可靠支撑,凸显产业载体的成熟度。 三、招商引资与区域经济影响 项目封顶显著提升北京保险产业园招商引资吸引力,成为石景山区经济转型的关键引擎。作为高端绿色发展主战场,该地块将孵化保险产业链条,带动就业创造、税收增长和商业活力。预计吸引头部保险公司及配套企业入驻,加速区域价值链整合。石景山区战略聚焦产业升级,项目落成将促进金融服务业集聚,形成辐射效应,强化首都西大门功能。这一成果为后续地块上市开辟道路,激发市场投资信心。 四、未来规划与发展预期 下一步,648地块将转入内装外装阶段,项目整体预计2025年竣工。石景山区规划后续地块加快开发和上市节奏,为招商引资释放更大空间。项目建成后将提供一站式商业综合体服务,优化产业生态,推进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定位为高端绿色引领区,保险产业园将加速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最终助力石景山区经济结构升级和国际化进程,稳固其在京西经济带的核心地位。
2025-08-1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